“在現(xiàn)代教養(yǎng)模式中,我們更多的就像是個木匠,使用各種材料模具,最終做出一件“標準”的木工品……而園丁是需要大汗淋漓地付出,疲于耕地、辛苦施肥,而最終的結(jié)果和快樂卻是花園逃離我們控制之后發(fā)生的事……”《園丁與木匠》的作者艾莉森·高普尼克,是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。與其他育兒書籍不同之處在于:這是一本從生物演化角度關(guān)于教育的人生哲學?!盁o用為大用,以道馭術(shù)”。它指出這個時代養(yǎng)育中遇到的困惑,它不會給予你“標準答案”,但會點醒身在迷途的我們。其實,人一生都在探索,人和其他動植物一樣都是生靈,都存在于一個大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了解了大自然對我們了解自己很重要,而對教育的認知,升華到了“哲學”的層面。
木匠是什么?木匠是一種工作,是根據(jù)我的想法、品味、技術(shù)、藍圖,制造一個桌子、一個椅子或者一個書架出來。無論你的成品是桌子、椅子、書架,它的優(yōu)劣是可以用來判斷木匠的好壞。木匠式的育兒也一樣,原材料就是你的孩子,你覺得只要你足夠努力,技術(shù)和專業(yè)過硬,你的作品就會是一個聰明、成功、幸福的大人。然而,事實上,為人父母,不是工作,不是木匠做桌子,重要的不是技巧;為人父母,更應該像園丁種花,其本質(zhì)是愛。這種愛的目的,是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一個安全、溫暖、自由的環(huán)境,使孩子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。
真正的園丁在種東西的時候,不是想著要種出最大的西紅柿,或者最美的蘭花,他創(chuàng)造的是一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各種植物可以在里面共同生長,只要你保證土壤豐饒、空間安全,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種你預料不到的方式自行應對環(huán)境的變化。父母的任務就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環(huán)境,讓孩子盡可能的探索,試錯,變復雜,以更好的適應未來的不確定性。
成為母親之后,育兒就成為了生活的主旋律,從新手媽媽的無措,到面對一次次的分離焦慮,到見證孩子一段段的成長,同時也收獲了自身的成長。《園丁與木匠》告訴我們,孩子的成長,土壤比工具更重要,而園丁式的父母更像是一種狀態(tài)和心態(tài),孩子就像是讓你二次成長的鏡子,不斷地看見自己,反思自己,改變自己。如果我們能將焦點從對孩子,轉(zhuǎn)向自己,刀刃向內(nèi),樹立榜樣,或許能夠成就更好的孩子和自己。讓我們做個園丁,看著花兒肆意生長。
(明日控股 俞濤)